三角湧老街區包含騎樓連續拱圈,三拱牌樓面富涵巴洛克風格,為台灣少數保存完整且具歷史價值之傳統街區。為了兼顧保留老街建築與居民實際使用需求,整個保留整建案內容以老街房屋外觀整建及電桿地下化為主,同時也保留第一進的拱形亭仔腳、立面,讓老街建築得以在改建後煥然一新;第二進則是開放讓民眾興建房屋,讓居民得以在第二進後的基地上,興建四層樓(約15公尺)的房屋;民權路及週邊道路也鋪上石板路,未來將規劃為行人專用道,而老街的人孔蓋、門牌也都經過設計,呈現出盎然古意,也將為民權老街及其週邊,帶來商機。
整建工程特別採取「復舊工法與創新」為施工法則,不論公辦或民辦部份,縣府對於屋頂、木構樓板的修護、騎樓面扶正及補強工程甚或門窗修復準則的訂定等要求,處處可見古蹟保留與現代生活共存的用心。
三峽老街以紅磚、洗石子及華麗立面組合而成,可說是大正十二(1923)年關東大地震之前最為流行的式樣建築代表作。
「大正民主期」紅磚成了大正年間建築的代表性建材,再加上模仿文藝復興的巴洛克、希臘羅馬風格的柱形裝飾,成為此一時期許多建築的流行趨勢。
老街的街屋是三落或三落的狹長店鋪住宅街面,設有騎樓,由紅磚建成,騎樓由水泥楣飾點綴,屋簷口有番蓮花草紋、龍、獅子等圖案,正中央刻有商店的名稱;拱門式的走廊,一樓為單柱,二樓開設扇形窗戶,屋頂均為巴洛克式的華麗風格。從這些古建築,可以反映三峽地區的文化與歷史意義。
除了建築本身具有悠久歷史,漫步在老街,更可以發現到不少百年老店比比皆是。
結合藍染產業延續老街生命
藍染是古老的傳統工藝,三峽因生產可製染料的植物─「大菁」,又有清澈溪水可漂洗、溪畔可晾曬染布,緊鄰三峽河的民權老街也因此成為藍染工藝區。
現在,到三峽玩別忘親手染一塊方巾或T恤,只要200元材料費,跟著指導老師做,即使是新手也能藉夾子、橡皮筋、棉線的夾、綁技法,染出自己的藍染圖案。
有機會可以到三峽老街來走走,看看祖師廟、骨董藝品店與體驗藍染,就是一天的文化之旅! |